被逼出來的發(fā)明
如果說1964年鼠標的發(fā)明,把電腦操作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,那么觸摸屏的出現,則使圖形化的人機交互界面變得更為直觀易用。1971年,美國人SamHurst發(fā)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觸摸傳感器。雖然這個儀器和我們今天看到的觸摸屏并不一樣,卻被視為觸摸屏技術研發(fā)的開端。
當年,SamHurst在肯尼迪大學當教師,因為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圖形數據而不勝其煩,就開始琢磨怎樣提高工作效率,用最簡單的方法搞定這些該死的圖形。他把自己的三間地下室改造成了車間,一間用來加工木材,一間制造電子元件,一間用來裝配這些零件,并最終制造出了最早的觸摸屏。這種最早的觸摸屏被命名為“AccuTouch”,由于是手工組裝,一天生產幾臺設備。1973年,這項技術被美國《工業(yè)研究》雜志評選為當年100項最重要的新技術產品之一。不久,SamHurst成立了自己的公司,并和西門子公司合作,不斷完善這項技術。這個時期的觸摸屏技術主要被美國軍方采用,直到1982年,Sam Hurst的公司在美國一次科技展會上展出了33臺安裝了觸摸屏的電視機,平民百姓才第一次親手“摸”到神奇的觸摸屏。
從此,觸摸屏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公共服務領域和個人娛樂設備。人們逐漸習慣用“摸”的方式,在電子售貨機上選購商品,在卡拉OK機上點播歌曲,在銀行、醫(yī)院、圖書館、機場查詢自己需要的信息。1991年,觸摸屏正式進入中國。1996年中國自主研發(fā)的觸摸自助一體機投入生產。今天我們在大街小巷看到的“數字北京信息亭”就離不開觸摸屏技術,有了它,即使不會使用電腦的人也能輕易查到“我在哪里”、“我要到哪去”。數字北京信息亭有很多觸摸屏就是由北京匯冠提供的IRTOUCH紅外觸摸屏。
被夸大的“透光率”
前不久,《福布斯》雜志評出了2007年十大熱門技術及代表產品,觸摸屏技術高居榜首,而它的代表產品就是蘋果的iPhone.蘋果公司還將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搭載了觸摸屏的MP3播放器和筆記本電腦。
既然小小一塊觸摸屏里就集中了這么多有趣且實用的技術,為什么到目前為止,絕大多數的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都沒有使用觸摸屏呢?
這就涉及到了觸摸屏技術始終難以跨越的障礙———“透光率”。
用戶使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,總希望看到更加鮮艷清晰的圖像,這就對顯示屏的視覺效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眾所周知,目前最好的透光材料是玻璃,但當光線穿過時,玻璃的兩個表面將分別反射掉3%的光,即單層玻璃的最大透光率是94%,這就使得到達人眼的光線受到了損耗。
而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電容屏和電阻屏,都在玻璃屏幕表面加蓋了幾層導電涂層??上攵?,它們的透光率更低,圖像的失真也就更嚴重。例如,通常的電阻屏透光率約為75%,電容屏的透光率稍高一些,但也絕不會達到有些商家宣稱的95%—98%.這些夸大宣傳的依據是紅外線通過觸摸屏的透光率,而不是顯示屏上圖像所發(fā)出的光線。魚與熊掌難以兼得,是追求更逼真的顯示效果,還是更舒適的操作感受,就是用戶見仁見智的問題了。
觸摸屏的未來
科技總在不停進步,盡管市面上已經有眾多品牌的觸摸屏手機,iPhone仍能引起轟動的一個重要原因,就在于蘋果公司率先將“多點觸摸”應用到了手機上。以往的手機觸摸屏多采用電阻式,一次只能感知一個位置的觸摸。而電容式觸摸屏搭配專用軟件,可以同時處理多根手指的觸摸指令。據悉,微軟日前發(fā)布的概念計算機Milan也應用了此項技術。
而在不久的將來,還將有更先進的“力反饋觸摸屏”走進我們的生活。不少人會抱怨觸摸屏雖然方便好用,可手指在冷冰冰的玻璃表面摸來按去,總不如傳統(tǒng)鍵盤的手感好,“力反饋觸摸屏”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。美國Immersion觸摸反饋技術公司宣布,他們開發(fā)的這項技術可以給觸摸屏添加震動功能,當手指接觸屏幕時將受到一個反作用力的震動,感覺就像是按下了一個真實的按鍵一樣。據說今年年底將有幾家手機廠商的十多款采用“力反饋觸摸屏”的手機上市。
觸摸屏技術還不斷被開發(fā)出新的用途,甚至不局限在圖形界面領域。日本電信電話(NTT)公司下屬的一個研究所,已經研制成功一種觸摸操縱裝置,可以依據手指觸摸的位置及力道,控制機器人手臂動作。該裝置是把觸摸傳感器裝進一個鋁制的圓柱內,就像一個操縱桿,只需用一根手指觸摸操縱桿的任一部位,傳感器就能分辨出手指移動的距離和壓力強度,將其轉化為機械手的運動。要知道,以往的機械手運動,需要操縱者按動多個按鈕,還要仔細輸入移動軌跡的數據方可執(zhí)行,并且不能斜向運動。該研究所未來的研究目標是把操縱桿進一步改進成球形,以實現全方位多角度自由移動。